11月11日,2016沈阳·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创新大会在沈开幕,来自国内外的多位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齐聚一堂,向与会人员阐明了在他们的眼中,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轮廓和方略。
“智慧”在任何一座城市都不能孤立存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周成虎
不光是在中国,目前全球有60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智慧城市”。美国怎么做的?美国智慧城市发展是以培育新兴产业为主,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拉动相关上下游产业更新、改造、升级,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希望他们的实体经济或者是制造经济重新崛起。
我们国家刚启动第三批智慧城市建设,我们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推动,投资了很多项目,像杭州实行“一卡通”,西安的北斗公共服务云平台,还有广西南宁青秀区智慧社区。北京市互联网覆盖率已经达到69.4%,政府核心业务信息化全覆盖,具备了“智慧北京”的坚实基础。但即便如此,中国的城市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办各的,行业之间缺乏协同。中国城镇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讲,智慧城市是我们不得不走的一条路。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需要战略大转移,由“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变为“三低一高”的集约型城镇化模式。由“一步到位”转向“分步到位”,由激进式城镇化转向渐进式城镇化,由诱发负效应转为释放正能量等。
城市规划中的智慧,在任何一座城市都不能孤立存在。要按照规律办事,规律一定是要用“智慧”,给我们每一座城市在全国确立一个定位,给我们城市的每一部分有一个整体的布局,这样做才算有智慧。
今天,我们处于一个重大的科学与技术革新的时代,“移+大+云”的时代。所以我们应该一起来为我们智慧城市奋斗。新技术将激发我们创新生活方式,新技术产业也将会推进市民享受更加高效、便捷和安全的生活。建设智慧城市将成为21世纪的第一产业。
新型智慧城市强调“四个优势”“四个加重”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机电集团第二研究院研究员 钟山
什么是“新型智慧城市”?我们关心的重点仍然是深入信息化时代,发挥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建设和创新。现代新型智慧城市主要包括惠民服务、城市治理、经济发展、数据共享、网络空间五部分,在这之中,服务、城市、经济是三个基本的方面,这三个再加上数据共享,这个是当前建设智慧城市的重点。
新型智慧城市当中,我要强调“四个优势,四个加重”。四个优势包括:高层优势、双创优势、后发优势、智慧优势。
四个加重:一是以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城市建设。二是重视建设城市的深度化,把城市的网络化、数据化与城市的治理与服务进行深度融合。三是要加强按习总书记提出的:有决心、恒心、中心的突破城市网络信息技术的核心关键技术,发挥自主可控创新。四是城市建设符合生态化、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我认为,我们的要点第一就是要大力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大力倡导发展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城市应用的同时,也不要放松其他信息技术的攻关和扩展应用。我总结是“大、互、物、移、云、感、人、三、机”。第二就是要强调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把CPS深度融合,突出强调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与物理工程深度融合。
同一城市要建“六个一”。智慧城市要建成一个新生态发展体系的城市,包含上有天(以顶层设备建设城市体系构架),下有地(建设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中间主要覆盖一套网络、一套库(大数据),一个中心(政务)、一套平台(开发与集成)。“六个一”是新型智慧城市必须建设的六个基点和关口。
所有的历史记录都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首席专家 周立伟
所有的历史记录,无论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数字,都将以数据的形式存在。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数据量与日俱增,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要求快速反应和精细管理,急需对数据进行分析来科学决策,催生了对大数据开发的需求。
大数据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要求实时性强、数据蕴藏的价值大。各行各业均存在大数据,但是众多的信息和资讯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搜索、处理。从技术上看,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密不可分。大数据的特色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布式数据挖掘。但它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云存储、虚拟化技术。大数据是指人类有前所未有的能力来使用海量的数据,在其中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从而为社会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智能”等等发展机遇。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科学方法。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于随机采样。不要求数据精准,着重看其代表性。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不可以追求因果关系,重视规律总结。不问为什么,只问是什么,大数据研究是“果”,不看“因”。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无须再紧盯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而应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会给我们提供非常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相关关系也许不能准确地告知我们某件事情为何会发生,但是它会提醒我们这件事情正在发生。
政府可以购买智慧服务主体应该是市场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 李铁
过去要是提智慧城市的概念,都是通过有线,通过摄像头等来实现,而在先进技术被研发以后,意味着所有的无线信号都可以连接。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面对城市,需要智慧的内容才能不断创新,市场需求不断地变化,政府可以购买智慧服务,主体应该是市场。
我们看到智慧城市更多的涵盖着两个方面,一是家庭需求、社会需求能不能借助大数据,同时也涵盖着怎样进行服务,把有限的摄像头看不到的东西,通过无线的反馈出来。二是数据的变化,我们过去谈到数据,就是数据库的概念,然而现在手机用户已经达到了4亿,任何一个网络信息传递出来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每分、每秒、每时的变化完全掌握信息,甚至包括我们的消费、支付。智慧城市是一个当代所有的智慧,智能技术在一个空间系统的组合,这个组合里包括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家庭甚至可以带动我们所有的电子的革命,带动数据端的革命。
要更多关注智慧城市如何惠民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李忠宝
中国航天集团承担着国家战略安全的重任。近年来,我们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在哈尔滨进行了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在智慧管网,城市空间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结合我院几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总结全国的经验与体会,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智慧城市快速推进并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瓶颈和问题。比如顶层规划、设计难以落地的问题,比如商业模式不成熟的问题,数据融合的问题,民众获得感不强的问题,还有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行业、企业、民众共同努力。
借此次大会召开的契机,也向各位与会领导、专家提出我们的意见,要更多关注如何惠民的模式,在解决大城市的问题时,也要关注县域。在深耕沿海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市场的同时,更多关注如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推向东北等一些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我们愿与大家携手,共同推动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媒介的大融合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 陈文申
东北是一个曾经在共和国工业化进程中创造了新中国制造业辉煌的工业基地,是一个为国家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和有自身底蕴的地方。沈阳市把各界精英会聚在一起,探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世界各地革命经历了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正在全方位的进入到智能化的新阶段。利用智能技术打造智能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与发展的趋势,智慧城市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包含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许许多多的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思想,归根结底是一种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态度,这个追求将把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现代城市要素有机结合起来。
传媒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城市重要基础,媒介的大融合让智慧城市建设更美好,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与人、人与世界的沟通方式。人才是创新未来城市竞争的重要资源,在这方面大学有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数据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财富
东软集团董事长 刘积仁
我们谈到智慧城市一定要谈到它的目标,为什么要搞智慧城市,简单地来讲不是把一个城市变成一个技术的博物馆和一个技术的创新基地,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城市的价值。
不同的城市有它自己发展的特点,未来智慧城市在不同城市之间的表达也一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沈阳更应该表现为创新、创造、创业,留住更多的年轻人。
智慧城市更多是融合与技术。如今是一个连接的时代,没有连接就没有数据。像现在沈阳这么大的城市,数据已经变成了这个城市的财富,它承载了经济、民生、就业,更重要承载的价值是表现在数据的融合和连接。
最后,我们要相信计算的力量,我们谈到智能,谈到未来更好的决策,背后就是计算,数据只是一个静态的资产,如果把它变成了价值就需要我们通过计算来用它、发展它,我想这是我们要理解的,未来应用技术比拥有技术更为重要。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步入到3.0阶段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庞胜清
在信息技术和技术创新的新经济形势下,沈阳市主动适应时代的潮流,先行先试,成为东北三省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头羊,打造了智慧城市建设与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的智慧城市沈阳模式。
在沈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打造了城市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的不断完善和数据不断累计的情况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步入到3.0阶段。在此阶段智慧城市将以万物互联为基础,以大数据为核心逐步建全产业生态圈和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智慧城市3.0将会进一步提升来自物联网、互联网行业的数据的价值,加大不同组织、单位间的信息流交互,从而逐步构建城市数据空间,推动城市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了将智慧城市3.0在沈阳落地,沈阳成立大数据研究院,大数据研究院将成为政府在智能领域的智囊机构,也是东北大数据人才的基地,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作出一点贡献。
智慧城市建设要整合各方面的技术资源
方正国际软件(北京)有限公司CEO 周大良
方正提出了一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模式,首先是整合方方面面的技术资源,和产业的资源结合起来。我们在智慧城市这个平台上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做了一个智慧城市的信息交换模型,也是参照美国和发达国家的做法做的,我们并不需要去做什么,但是每一个系统都能够按照开放的自主的信息交换模型把数据分类,这样整个城市的基础就打通了。第二是像本溪一样我们做了基金,我们做了100多亿智慧城市的产业基金,这个基金来推动城市里面的同质化的问题。第三是打造一个运营的平台,这也是向中兴学习。这个平台我们要做成一个由我来建设、运营,政府只是给政策。第四是打造一个孵化员,政府需要产业升级发展,对我来讲我们也需要去把很多的运营东西落地,需要有孵化员。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黄超、刘东庚/文,张文魁/摄影
编辑:崔扶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